目錄
文 | 莊永良 顧問
1991年5月,我走入人生第一個分岔路口;進入便利店工作。那時社會上還沒有「流通服務業」的業別,我對「新型態零售商店」的職場環境感到好奇,巷子口的傳統雜貨店漸漸隨成長時期的記憶消逝;這是第二次從日常生活周遭,強烈地感受「跨世代交替」。
第一次的生活震撼是1981年從紐約市開始的;鋼琴老師之子總算跳脫古典制式的環境框架,從光彩多變充滿魅力的影音和舞蹈裏,找到不被明白的自在呼吸。
七零年代,青年人的職涯和未來常分成「會讀書」與「不會讀書」兩種命定,當年不見「職涯規劃/職涯教練」的名詞,哪種學歷level就幾乎和某些業種選項劃上等號;海量資訊帶來新機會的社群時代是2004年facebook以後的事了。
顧客導向的3個關卡與3道問題
b男相約請益,他在工作生涯的尾聲,想離開目前的圈子。
我們不常聯絡,主要因為我「每天看群、日子離群」,這把更年期年紀更學習謹言和尊重他人,不過該出現的時候就「大方一點」,所以我帶他去城市南邊的繁華夜市,各點一碗蚵仔麵線和臭豆腐開聊。挑高的街角棚子座位區人潮熙攘往來,如同百家爭鳴的商業市場;江湖裏,藏著b男想成為企業講師的夢想。
既然請益,拐彎抹角對面子和自尊或有幫助,但對交流無益,再者麵線已嗑掉一半,留點盤底菜方便守住位子,所以我就直說了;
「你為了想做的事,做了哪些準備?」
「準備?老師的意思是證照或教材嗎?」b男有點不解。
「不是,譬如說你想成為企業講師,如果有企業學員在課堂上,舉手問你任何辦公室裡常見的現象或問題,你有辦法給具體務實、建設性的建議嗎?」
「例如我來自零售服務業,若有人問我關於消費者對應的各種問題,我應該有辦法回答大部分的狀況;我絕不是服務業通才或全才,但至少有幾分把握能面對學員們」b男的眼神好像看見一些職場細瑣積累的畫面。
「所以我問—」我怕氣氛搞得太正經,向來認真的b男更陷入正向迷思中;我將剩最後一點點麵線、邊上沾香菜的空碗推向b男,開玩笑的再編劇一次;
「你想成為蚵仔麵線店老闆,希望為客人帶來邪惡美味、身心滿足的夜晚,並且為自己帶來好口碑,讓大部分客人會再來,你也得養自己、養家人呀是吧;你做了哪些準備?」我比手畫腳的形容,b男被逗笑了。
「老師,想再來一碗嗎?」他立馬起身,我也不客氣點頭,心底暗忖稱讚「年輕人反應還蠻快的啊!」。
「只要你想進入商業市場,3道關卡會逐步的決勝負,第ㄧ關是商品力,第二關是服務力,第三關才是行銷、業務力。商品力是一切營利的基礎,無論你花多少力氣把目標客群短暫的──框進你的世界」我用湯匙攪拌剛送上熱呼呼的麵線。
客戶對產品訊息感興趣之前,會自問幾個千古不變、簡單but尖銳的連續問題
- 你是賣什麼產品的?(認知上好理解嗎? 一句話說得清楚嗎?)
- 你的產品有何不同?(目前對我有用嗎? 產品有啥特別之處?)
- 產品經得起考驗嗎?(解決痛點或收穫? 他人使用評價如何?)
「萬一蚵仔麵線口味不搭,客人可以自己加醋、加東泉辣醬改味道—」我順手撒點白胡椒提味。
「『講師』不行!你講課的第一小時,hr和學員立即知道你的歷練和功力深淺,帶好玩活動還被評『浪費時間,我寧願回辦公桌趕進度』。」
「當企業講師有個小小的難題—」我把左手拇指和食指在b男眼前緩緩拉近—;
「你就是一人品牌,你的專業實力就等於你的商品力」b男點點頭,喝口麵糊,交談的空氣和夜市人聲鼎沸的座位區相較,變得輕緩。
自律和準備下一步的職場心得
當年進便利店工作的男性,一律從大夜班做起,大部分是一人守一家門市,所以我起先跟一位前輩在門市實習,收銀、面銷、包裝、找商品、進貨、點貨、收貨單、補貨、清潔地板、冰箱、冷氣口、拆洗霜淇淋機、泡壺裝咖啡、煮茶葉蛋、烤熱狗、蒸包子…什麼事都得做,什麼活兒都有技巧。
我的第1個職場心得
無論業別、職稱多響亮,仍得捲起袖子實地實作,「不會做」就遲早遭遇麻煩。
八小時值班是體力和精神的累人付出,晚上十一點上班,宵夜人潮要過午夜一點半才漸緩,必須趕緊把握空檔從倉庫來回跑步補貨,因為一個半小時後,八大行業的酒客、舞小姐、圍事少爺陸續下班出現;這種客人不能輕忽,會出事的。畢竟不斷卑躬屈膝服侍大爺的行業,他們會想從另外一群服務者身上,獲得某種程度的情感補償。
每一個午夜四點前,我逼自己努力做好全部收尾和清潔的工作,才能夠…放慢走向蒸包機,拿一個最愛的紅豆沙包,回收銀機自行結帳,在馬克杯沖泡一杯啟動休憩儀式的熱咖啡。我會慢慢的邊吃邊喝,站櫃台安心分摺剛送來的一大疊報紙,準備三十分鐘後迎接晨起運動的千歲團長輩。 也許我會走出店門口,在人行道上看看天空;享受自己的片刻安寧。
我的第2個職場心得
有足夠實力熟練勤快的做事,自律的做下一步準備,才有悠哉的休息時間。
客人不會按照訓練教室裏的角色扮演,與你對話。
環境不會按照門市手冊裏的彩圖指引,與你相處。
職場新人的我,不明白當時為了工作場域的完整呈現,正擁抱「準備」的專業起點;當時眼界小,願景只求午夜四點take a break。
願景導向和誠實自省的前進計畫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培訓公司課程規劃師,2008年1月11日,生平終於有第一次機會上台,為一群保險人員演講。我非常緊張,透過當時主管引薦,向一位多年的保險集團副總請益。他謙和的閱讀我的演講稿,然後慢慢地—問我;「你上台想成為甚麼樣—的講師?你目前的所有努力,有讓你朝向想成為的那個樣子—嗎?」我倒吸一口氣,不知怎麼回答聽似輕鬆,卻又扣進心窩的哲思問句。
他滿臉笑容地看著我,投出一道直球;「你做了哪些準備?」
我支吾回答「有把稿子熟背」之類的爛答案;他沒為難,提供一些肢體、語速的小建議,但我知道他對「講師」有不同期待與視野,可是對當下的我,大哉問幫不上即將上台的年輕人。
演講成功,很多掌聲和拍肩膀鼓勵,我在車子前留下渾身大汗的紀念照。腎上腺素退去,我清楚顏料底子開不起染坊,即便已在服務產業待16年;還缺些「東西」。待得久不等於活的對。
4個月後,我決定回一般企業職場繼續歷練,這是往某個角色前進的漫長歷程,第一次下台折返。願景還不夠清楚,所以缺乏有目的的準備。
「準備」需要一張願景導向的地圖。
說完自己的故事,我覺得可以了,不需長輩式的加碼追問「聽完之後有甚麼想法?」。
我向b男道謝「你們年輕人辛苦啦!還特地自投羅網來聽大叔嘮叨。」後生晚輩面前,我們多是個人經驗的事後諸葛;當年即便下台折返,後來又發生好多遭遇才勉強算是稍微開竅。
談經營管理,先管好自己。
延伸閱讀:打造領導者的自我領導力,就從這7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