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內部講師必問題,如何找到連結實際工作場景的案例?
每次幫客戶做培訓時,我通常有個習慣會在課堂上特別紀錄 : 針對該培訓主題,學員提問最多的問題?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 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
所以,當講師多年當然已累積一個提問庫,對於下次再上類似主題時非常有參考價值,同時,也有助於課程設計的精進優化。
其中,很有趣的是上ttt內講師課程時,有一個問題不管是素人、資淺講師、資深講師(授課經驗10年以上)都「必問」的問題,而且也是迫切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好用實用的教學案例哪裡來?」。
其實,這是內講師必問的問題也不難理解,因為企業內訓與學校學習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重實用與落地性,培訓是為了解決員工工作上的問題,而連結實際工作場景的案例很受學員歡迎,不僅是案例有帶入感及參與度高,學員能快速連結自己的工作, 也都會自己腦補案例細節。
同時,講師可藉由教學互動手法來引導學員進行討論、分析、反饋、總結等共創的學習過程,往往能在課堂中激盪出火花。
說到「連結實際工作場景的案例很受學員歡迎」一事,一定要先瞭解除了能活絡課堂氛圍及增加課程實用性的優點以外,其實運用案例教學有更深層的效益。
我們可以從多數企業內講師在課程設計與研發的過程常見的三大困難點來看 :
- 如何將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深入淺出」的說明, 來提高學員「理解度」?
- 如何將枯燥乏味的內容「有趣化」,來提高學員的學習「積極度」?
- 如何將課程內容結合講師的個人「工作經歷」來提高學員的「共鳴度」?
好的教學案例是被設計出來的
企業內訓的課題多數是涉及產品知識、專業技術、制度規範、法律法規、產業know-how…等,通常容易被學員,定義為艱澀難懂、枯燥乏味,甚至是內講師本身也這麼認為。
而運用案例教學就能化解上述三大痛點,故在七大常見的教學互動手法中(如下圖), 從多年培訓的實戰經驗,我個人認為案例教學(個案分析)是最能兼顧課堂氛圍與培訓成效的教學手法。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好案例是如何產生的?
好的教學案例絕對是講師自行撰寫與設計出來的!
或者, 換另一種更簡單說法—基於實際發生過的案例,包含:親身經歷、他人經驗、同業、異業…等,作為事實基礎,講師根據培訓目的和目標,重新梳理、簡化、去蕪純菁、重新撰寫後,成為適合在課堂中討論的案例。 有趣的是,同一個案例,還能針對學員的現況、工作屬性、層級、程度等延伸及變化為各種版本。
star,啟動教學案例的第一步
『star法則』是教學案例設計時的思維脈絡,以此展開可盤點出能成為教學案例的題材或素材,這是第一步,也就是「梳理階段」,這個階段是屬於思維碰撞期,若未能理出整個案例的主軸很難進入下一階段。
舉個簡單例子,假設以下是真實發生在工作場合兩個員工的對話 :
小李:「兄弟,我剛不經意在秘書那看到我們的績效考評結果了,我們兩個都是c啊。你知道,
我一向就是得過且過,考評c很正常,只是沒想到你怎麼也是c。」
小張:「你開玩笑吧?我怎麼可能這麼低?」
小李:「我親眼看到的,騙你幹嘛,和你關係不錯才告訴你的。」
小張經過查證後,確實考評結果是c,心灰意冷之下萌生辭職念頭。
上述看似一段簡單且很簡短的對話,沒太多的前文後義及因果關係,其實就可以成為教學案例的素材,將它重新梳理及設計成運用在「績效管理」培訓課程中的教學案例。
可以根據學員對象、管理層級、現況問題等,將案例的問題鏈接發展成三個探討方向
- 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制度面、流程面、人員面、管理面)?
- 如何避免(治標vs治本、短/中/長期)?
- 管理者需具備什麼技能 (績效考核的前、中、後) ?
找出案例設計的思維脈絡後,接下來就很容易運用『教學案例編寫模版』逐步梳理及重新撰寫出具有討論空間、分析要點、反思點與總結的教學案例了。
每個形成的教學案例會經過在課堂上反覆實踐及驗證的過程,持續優化升級成內部經典案例,最終建立企業教學案例庫,不管是內講師、部門主管、師徒制、導師制…等,都能運用,讓知識技能更易「傳授」及經驗更易「傳承」。
延伸閱讀:想不到吧?企業內部最大的浪費竟然是…
【翁美惠顧問 課程推薦】
案例萃取工作坊
創意課程設計與研發
教學互動手法進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