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有越來越多人喜歡做心理測驗,但我最常在測驗結果出來的那一刻聽到:
「我同事就是綠藍色啦,難怪講話慢又愛講細節。」
「我主管就是大黃色,無怪乎,把辦公室當成他表演的舞台,講話動作都很浮誇 。 」
「我就是藍色,所以我很冷靜有邏輯 。 」
「我就是紅色啦!所以比較衝動 。 」
我們都以為這是在認識別人和認識自己,但當你是這麼看測驗結果時,如同為自己貼上標籤,這標籤好像化成我這個人的使用說明書,開始限縮侷限自己。
我們都只看到我們想看的
心理學上有個barnum effect(巴南效應),指的是「當用一些很普通、很廣泛的形容詞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時,人們常常毫不考慮地接受它,以為說的正是自己」。
心理學家bertram forer(1949)做實驗,他向他的學生們宣告要做一個人格測驗,並在施測完後給予每個人一個「獨特」、簡短的人格測驗描述,且他會要求學生們評斷這個對於自己人格描述的準確性(0分最低,5分最高),結果回收大家的分數後發現平均高達4.3,顯然大家都覺得很準確。
不過有趣的在後頭,因為bertram forer給大家的測驗結果是一樣的,描述如下:
「你希望受到別人喜歡、羨慕、尊敬,卻常對自己吹毛求疵;你自覺在人格上有些缺陷,不過大體而言你都有能力去彌補;你自覺有相當的潛能,卻未開發,同時也未就你的長處發揮。雖然外表上你看來相當有自制力,但內心卻常常無安全感並擔心自己的表現。許多時候,你嚴重地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化,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自豪於你擁有獨立思考,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你發現對別人坦率,並非好事。你有時外向、親和、善於交際,有時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都只看到我們想看的!這就是一種偏誤,錯失我們更深入地自我覺察,以及更多理解別人的機會。
我們對於測驗結果的解讀原先是希望能發揮你潛在的部分,但這樣的解讀偏誤反而限制住彼此。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藝術家,依著情境決定顏色
我喜歡用一個比喻來說明insights discovery: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藝術家,手上握著相同的四管顏色,而我們都可將每個顏色依不同比例再度混成出不同顏色,且你更可依著情境中做不同的嘗試選擇,決定將某個顏色用多一點,來說明每個人都有其無限的可能,也更能強調我們是可以靠練習而調整自己。
所以很多人問我,我以前做insights discovery,本來的主導色彩是紅色,現在是綠色,到底哪個才是我?都是你,只是以前你喜歡用紅色打底,現在喜歡用綠色構圖。這當中最有意義的反而是我們一起來探討,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 這轉變是怎麼而來的?
- 你在這轉變的歷程,是否有著不同的階段?
- 且是如何練習而來?
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他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我翻閱哈利波特這部小說時,我發現它和insights discovery的精神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選擇,選擇勝過你所擁有的能力。
小說中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莫過於鄧不利多校長對哈利說的:「哈利!是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是誰,遠勝過於我們的能力。」他提醒著哈利,儘管他擁有許多和佛地魔相像的特質,不過當哈利主動向分類帽說「我不要史萊哲林」時,就注定成為和佛地魔截然不同的巫師。
一個人的選擇,可以決定他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可以突破框架、活出更想要的自己。
另一個一樣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相似的特質,只是用多用少。雖然一開始分類帽為大家選則學院,這如同insights discovery都會測出你當下的主導色能量,如同哈利雖然是葛來分多學院,但在小說中他依然會使用他的精明、聰敏、正直忠誠這些其他學院的特質,只是在魔法學院學習中,他多運用了葛來分多的勇敢無畏、喜愛冒險的特質!別忘了我們都擁有四個顏色的能量,只是用多用少,以及怎麼使用。
為了善用insights discovery,我們可以更常問自己幾個問題:
- 什麼樣的狀況底下,我會調高我某個顏色的能量?
- 我是如何運用哪個顏色能量來扮演我現在的這個角色?
- 何時會去運用自己最低的顏色能量?
突破框架,不用單一色彩來看世界和自己,你會發現:你有著無限的潛能!